谈到中俄两国交往历史和现状时,“俄罗斯情结”和“中国情结”是常被提起的字眼。

所谓“俄罗斯情结”,指的是一些中国人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眷念和偏爱,有此“情结”的人们常常向往莫斯科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,向往圣彼得堡的冬宫和涅瓦大街。他们能背诵普希金的诗歌,爱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,喜欢列宾的绘画,聚会时往往要唱《喀秋莎》和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……

种种现象告诉我们:“俄罗斯情结”在某种程度上是“俄罗斯文化情结”,是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尊重和热爱。

这种“文化情结”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。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,俄国的文化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法国的启蒙思想一同进入中国,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来源。译介俄苏文学被鲁迅等文化巨匠称为“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”,俄苏文学的流行为中国的近现代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。新中国成立后,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,许多中国人留学苏联,大量苏联专家来中国工作,他们在中苏文化间牵线搭桥,使苏联的文学艺术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。这就不难理解,“俄罗斯情结”更多地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持有,尤其是那些曾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所持有。

将中国人的“俄罗斯情结”与俄罗斯人的“中国情结”作一个比较是有趣的。虽然俄语中“中国情结”这样的概念并不流行,但俄罗斯从古至今都不乏向往中国文化的人士,从那些喜好“东方风雅”的俄国17、18世纪的王公贵族,到始终是世界汉学中坚力量的俄罗斯汉学家;从中苏友好时期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,到如今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吸引而热衷学习汉语的莘莘学子……如果说中国人的“俄罗斯情结”是文化层面的偏好,是对中苏“兄弟般友谊”的怀念;那么,俄罗斯人的“中国情结”,是对中华文化的仰慕,是对今日中国发展成就的敬佩和欣赏。

没必要去论争某些“文化情结”的是非优劣,也没必要去论证它们的出现是否合理,归根结底,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,一种文化、美学趣味的倾向。但是,中国人的“俄罗斯情结”需要得到更多呵护。毕竟,“俄罗斯情结”已成为中俄两国关系史上的独特路标,成为两国友好合作的文化基石。它的存在,不仅有助于提升中俄两国的人文交流,更有助于两国人民续写新的友谊篇章。(刘文飞)

(视频来源:甘肃卫视 边走边看节目;文章来源:人民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