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对于刘伯承元帅大家都不陌生,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,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军事家,军事教育家。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刘伯承也曾经为了学习俄语而绞尽脑汁。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位元帅学俄语的经历。

1927年11月,南昌起义失败后,从广东撤回上海的刘伯承,受中共中央的委派,与吴玉章、林伯渠等30余人一起,从上海登上一艘苏联货船,经海参崴转坐火车,横穿西伯利亚,来到了莫斯科,开始了在异国的求学生涯。

入学后,中国学员都取了个俄国名字,刘伯承取名阿法纳西耶夫。刘伯承所在的第十六班,由30多名不懂俄语的中国学生组成。因此,学好俄语是他们要过的第一关。
刘伯承学习俄语有三难:一是年龄大,这时刘伯承已经35岁了,记忆力自然要差许多;二是基础较差,原先他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;第三,因为他是四川人,四川口音很重,学俄语的发音就很困难。
但刘伯承的优势是学习毅力惊人。俄文字母P的发音,对于初学俄语者来说是最难的。刘伯承一有空就独自躲在一角专心练P的发音。刘伯承读书、整理笔记,每天都要搞得很晚,他的那只假眼球把他的眼窝磨得生疼,使他不得不把假眼珠取下来,再继续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他的俄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。我们的刘伯承元帅就是凭借自己超强的毅力用了两年时间攻克俄语,虽然元帅在说俄语的时候还是会有四川口音,但是当时的他已经可以流利阅读那些军事文献了,毕业的时候更是各科都是优秀,并且已经可以准确翻译前苏联的军事理论著作了。

这里是一封元帅写给旧友的信,也体现出当时元帅攻克俄语难关时的兴奋激动。

“余年逾而立,初学外文,未行之时,朋侪皆以为虑。目睹苏联建国之初,尤患饥馑,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。每思川民莱色满面,‘豆花’尚不可得,更激余钻研主义、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。然不过外文一关,此志何由得达?乃视‘文法’为钱串,视生字如铜钱,汲汲然日夜积累之;视‘疑难’如敌阵,惶惶然日夜攻占之,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。”

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触,这个故事是满满的正能量,学俄语确实不容易,但是如果我们能有元帅这种学习的毅力与精神,相信也能够攻克这个难关。请大家加油,不论你是因何走上了学俄语的路,都请努力的走下去,成功可能正在注视你!